《大决战-辽沈战役》有一个场面非常让人震撼,就是东野上千门火炮对着锦州齐鸣,电影旁白说道:“要知道上千门火炮,在同一时刻,向同一目标发出怒吼,这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。”
长期以来,我军吃了火力不足的亏,被敌人炮火压制着是常态,因此,我军打仗通常选择“穷则迂回穿插”的策略,这实在是没办法的选择,我军火力弱,不靠着迂回穿插寻找战机,是很难取胜的。
现在锦州战役,东野的火炮装备情况非常强大。六零炮的数量达到2890门,迫击炮有986门,战防炮121门,火箭炮253门,步兵炮127门,平射炮58门,速射炮45门,高射炮54门,机关炮108门,山炮324门,野炮194门,榴弹炮92门,加农炮则有8门。直接用到炮轰锦州的,有10个炮兵团,参战的火炮数量肯定超过了一千门。
国军锦州守军十万人,不过,他们的炮兵实力相对薄弱,口径超过70毫米的大炮仅有七门榴弹炮、十四门野炮和三十六门山炮,合计只有五十七门。
东野这一仗确实能够选择“达则火力覆盖”的策略,让东野在兄弟部队面前很是长气!
其实,我军最早大规模使用炮兵资源的将领是粟裕,他高度重视战场上的火炮威力,认为炮兵可以发挥巨大优势,其对炮兵兵种的建设,很有先见之明!
粟裕在新四军一师时期就设立了军工部,在战场上缴获到迫击炮以后,立即调到师部,供军工部研究。一师军工部也不负众望,最终为新四军研制成功了最新型的迫击炮,并且能够批量生产。
迫击炮在火炮家族中最不起眼,属于小炮,粟裕为此提出了“炮群”概念。
所谓“炮群”,按照粟裕的解释,是将许多炮摆在一起,无论大炮小炮,地面炮或是高射炮,它们有的打步兵,有的打碉堡,有的打飞机,有的打坦克,“分工负责,一扫而光”。
1944年3月,粟裕就利用众多迫击炮和一门日式山炮组成的“炮群”,在车桥轰掉了日军的防守碉堡,歼灭了日军一个小分队。
在意识到“炮群”的威力后,粟裕让军工部加工加点制造迫击炮!军工部还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赶造出500门迫击炮、5000发迫击炮弹,使得粟裕的部队从连到营到团,都得以配置了不同级别的迫击炮。
1945年6月,新四军第三次天目山战役,粟裕的500门迫击炮组成炮群,对着国军52师轰炸,整建制消灭52师。国军事先完全没想到,以前那么穷的新四军,居然一下子有了几百门迫击炮,在数量上比国民党用于天目山战役的部队所能动用的火炮数量,多太多了。
因此,粟裕在大规模炮战的军事运用上,时间非常早,很早就提出了“炮群”理论,讲究各类火炮的集体应用。东野的锦州战役上千门火炮,也不是胡乱打的,其实就是一种“炮群”理论的应用,只是时间在粟裕之后了。
东野数以千门的炮群,不仅仅只是迫击炮了,包括步兵炮、平射炮、速射炮、战防炮、机关炮等等,兵锋所向,完全是砍瓜切菜。
股票加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